《北京文化探微》丛书
《北京文化探微》丛书以文化自信为依归,对北京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特征进行重新认识与解析,揭示北京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现代意蕴,传承历史并裨益当代。 丛书包括长城、运河、西山、三山五园、长安街、中轴线、胡同与四合院、798艺术区、老字号、京剧、俗语民谣、曲艺、老北京地名、北京楹联、北京建都史等15个侧面,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独具特色、意蕴深远的北京文化,并配以极具北京文化特色的图片,呈现给读者以“博大精美”的视觉享受,从而直观、系统、形象地展示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一、山水风韵——北京西山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深厚情感,以鲜活生动的文字和精美图片,撷取西山自然、人文文化的精髓,介绍了北京西山最具代表性的古村古道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等内容,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读者了解丰富厚重的西山永定河文化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简介:
门头沟区作家协会 是门头沟区域范围内的文学爱好者自愿结合的、区文联系统的文学团体。现有会员117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4人,北京作协会员16人。协会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被北京作家协会评为北京市优秀作协。
二、京畿屏障——北京长城历史与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对北京长城文化的挖掘、传承以及长城精神的弘扬,围绕长城的修建历史、军事防御、建筑形制、武器配备、民族融合以及长城的价值与魅力等方面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叙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可以让读者对北京长城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作者简介:
中国长城博物馆 是一座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历史、军事、建筑、经济、文化艺术及现状的专题性博物馆。建成以来,在传播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应运而生——北京运河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讲述北京运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古迹遗址以及其中蕴含的故事,以点带面,串联起大运河在北京的历史发展与繁荣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白文荣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高级工程师。编写了《中国河湖大典》(北运河、温榆河篇),主编了《村落及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发表了《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北运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十余篇论文。
四、旷园山影——京西三山五园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山五园”为依托,阐述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景物以及发生在其中故事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建筑、中国园林,以及帝王政治、皇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系统地展现了“三山五园”的前世今生,而且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杨安琪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建筑史、园林史及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现任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大美古都》(洛阳分册)、《江西古建筑地图》等,独立译著有《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如何成为建筑师》等。
五、艺梦工厂——北京798艺术区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一起走进798这座艺术梦工厂,了解798艺术区的前世今生,探寻这场由军工厂华丽转变为艺术区的背后的故事,在历史的轨迹中体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白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绘画史、古代画论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一笔贯东西——张大千》《草衣的胜利——齐白石》《宋辽金西夏绘画史》《似与不似——中国绘画》等。
王京晶、蔡一晨、王天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
六、继往开来——北京长安街
内容简介:
本书从介绍长安街的历史进程开始,到长安街的政治风云,接着介绍了长按街上的名胜古迹,再为大家展示长安街上的建筑风采,最后是展望未来,描述其功能规划的转型,不仅让读者对既熟悉又陌生的长安街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向读者展现了长安街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气质以及新时代中国的气度与风采。
作者简介:
陈 晴 北京文化学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悉尼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多年从事北京文化研究,著有《皇城遗韵》《紫禁逝影》《崇宣旧迹》等书。
七、一脉相承——北京中轴线
内容简介: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洁而又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轴线的确立、完善及改造、延伸,介绍中轴线上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展现了这条世界上最长也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中轴线的文化风貌、艺术魅力以及内涵价值。
作者简介:
陈 溥 北京文化学者,高级工程师。多年来致力于北京地理文化、文物保护、古城改造研究。著有《皇城遗韵》《紫禁逝影》《崇宣旧迹》《杨虎城交往录》等书。
八、古都情愫——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简练的语言介绍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基本常识,讲述了胡同四合院的来源、发展、变迁以及现状,不但呈现了发生在这里的一代代北京人的故事,而且阐释了一条条胡同、一座座院落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以及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陈 溥 北京文化学者,高级工程师。多年来致力于北京地理文化、文物保护、古城改造研究。著有《皇城遗韵》《紫禁逝影》《崇宣旧迹》《杨虎城交往录》等书。
九、京腔国韵——京剧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顺着读者认知京剧艺术的规律,讲述京剧的由来、京剧的主要行当——生、旦、净、丑等,进而引出京剧流派、脸谱、老北京戏楼、伶界术语等不同主题,最后谈及京剧的传承与教育,叙述中不时穿插梨园掌故,以期读者初步了解京剧走过的200多年历史及其独有的美学特质。
作者简介: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导师。编著有《20世纪清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戏曲专题》《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等作品。
彭 帅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撰写《难忘的记忆:国家京剧院艺术家口述史(第二辑)》“李景德口述”部分。
十、岁月留痕——老北京地名的讲究
内容简介:
本书沿着城名、街名、胡同名的线索,追寻已逝去或已模糊了的老北京城踪迹,让读者从充满京城文化色彩的老街胡同及其名称中,感受老北京地名文化的根,感受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杨学军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成语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礼俗阐微》《问学札记》《古书训解与古人习俗》《留存记忆--老北京地名文化寻踪》等。
十一、市井风情——北京曲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使读者了解北京民间曲艺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和流派,让这些反映“京味儿文化”的民间曲艺能继续传承下去、传播开来。
作者简介:
张维佳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助理、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北京市语委科研基地)主任。著有《陕西方言与普通话》《康熙字典(现代版)》等。
张亦弛 硕士,北京联合大学教师。
十二、慕名而来——北京老字号文化
内容简介:
老字号对一些经营理念的注重、对一些细节的坚守,在百年的时光中沉淀为某种气质,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消费者品味的是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在品味一种文化、一种记忆。本书对北京地区的老字号分门别类进行了历史变迁介绍与文化内涵挖掘,以及老字号兴衰沉浮中那些值得关注的语言文化遗产,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北京老字号,了解北京老字号文化,传承北京老字号精神。
作者简介:
李 艳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著有《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交叉点上》《新媒体时代的语言生活》等。担任《语言产业研究》《北京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
十三、京华回眸——北京的城市记忆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北京建都的历史进程,以辽为序,以金、元、明、清等定都北京的朝代为纲,以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人口、商业、民俗等为目,尝试掀开历史面纱的一角,为读者描绘不同历史时期、专属于古都北京的“清明上河图”,再现那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戈兆一 北京物资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副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古人笔下的北京》《生活语言中的逻辑》等。
韩雅青 燕京理工学院讲师。主要著作有《古人笔下的北京》《生活语言中的逻辑》等。
十四、味儿正腔圆——老北京俗语民谣
内容简介:
本书从由地道北京话写成的小说、鼓词、评书等作品资料中搜寻老北京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和民谣。俗语例证选自上起明代、下迄当代的京话代表作品,字形、字音遵从原著,释义简明扼要;民谣对老北京的歌谣、儿歌、妈妈论儿、喜歌等民间口语材料进行了概述。本书是对老北京俗语民谣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作者简介:
冯 蒸 著名音韵学家,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音韵学论文百余篇和专著多部,其研究成果主要收录于《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和《冯蒸音韵论集》两书中。
十五、联语雅韵——北京楹联里的记忆
内容简介:
北京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首都,在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象牙白塔……随处可见历史悠久的楹联的身影。本书为读者展示了北京城中的经典楹联作品,在赏析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楹联的过程中,读者同时可以了解北京的历史以及风土人情,感受这座气势恢宏、底蕴深厚且烟火气十足的古老都城的点滴文化魅力。
作者简介:
李冬红 北京市顺义区石园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创建了“和而不同”的管理文化。
张冬霞 石园小学教导副主任。
崔静,陈春馨,王东平,赵崴羽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