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南抗战的核心区域,广东既是阻滞日本侵略者向内陆腹地推进的战略缓冲地带,又是日本侵略者用作侵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后方基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抗日战争中,广东充分发挥军事、文化、统战的战略支点作用第一配资门户,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牵制和阻滞侵略华南日军进入内陆腹地
广东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广州、汕头、惠州、香港等主要城市在抗战期间先后沦陷。占领华南主要大城市之后,日本侵略者又相继占领一部分县城,并建立扶持一批汉奸政权,试图达到“以点控面”的目的。为粉碎日本侵略者把华南地区作为入侵内陆腹地跳板的图谋,广东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全力配合全国抗战大局。
日本侵略者进攻广东后,广东党组织即加紧创建抗日武装,先后在东江、琼崖、珠江三角洲等地,创建了由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成为华南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纵队,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建立了拥有1000万人口以上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使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华南抗日力量深入敌后开展城市游击战、海上游击战、孤岛游击战,一方面通过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打击日伪军,打破了侵略者“以点控面”战略企图;另一方面扰乱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的统治秩序,破坏其运输线(如日军从台湾到香港至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海上运输线),使侵略者不仅不能从占领区有效掠夺资源,反而不断消耗其资源。
在正面战场,驻守广东的国民党军队从总体而言,始终坚持抗战,特别是经过三次粤北会战等战役,牵制了日本侵略者的大批兵力。正因为国共双方的抗日武装和广大民众的英勇抗击,使日本侵略者的这部分兵力难以调往其他战场,这不仅支援了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敌后战场的抗战,而且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在全国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发挥了广东抗战的重要作用。
配合和支持东南亚各国和盟军对日作战
日本侵占华南,除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掠夺以外,还企图把华南变成其侵略东南亚各国的跳板和供给线。广东积极配合和支持太平洋沿岸各国的抗战和盟军对日反攻作战,有效策应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发起的战略反攻。
华南的敌后抗战,有效地牵制了日本南侵太平洋地区。入侵广东的日军,遭到了敌后根据地军民的沉重打击,不得不派遣大批兵力来应对敌后抗日游击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南抗日人民武装到处袭击日本的海陆空军基地,切断其交通线,甚至深入港九城区和沿海,打击敌人,先后缴获敌船43艘,击沉7艘,使敌人的后方受到严重威胁,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东南亚各国的抗战。
同时,华南抗日人民武装积极配合英美盟军对日作战。东江纵队曾与美军合作,建立一个拥有200多人的特别情报网,收集各种军事情报,受到了美军在华司令部和美国政府的赞誉,认为这些情报“质和量都非常优秀”,“对美国战略部署在中国的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性的贡献”,帮助他们的指挥当局“取得更好的结论和计划”。华南抗日人民武装还帮助英军在东江建立前方办事处,并多次营救在空战中遇险的盟军飞行员。
着力推动文化战线与军事战线协同作战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党组织通过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开展深入广泛、涵盖文艺创作、新闻出版、教育普及和国际宣传等多领域的文化动员,在文化领域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战,以独特的方式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平津沪宁等文化精英聚集的大都市迅速沦陷,而华南地区的广州、香港相对安全自由,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汇集于此。广东党组织利用影响和掌握广州的主要文化社团、报纸、杂志等,组织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战文化活动,开辟抗战文化阵地。在广东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全民族抗战初期的广州重现革命策源地的文化风采。
广州沦陷后,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文化界人士云集(香港沦陷后,又有一批文化人转移至此)。为加强对粤北抗战文化工作的领导,广东省委成立粤北地区党的文化小组,后又成立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创办公开机关刊物《新华南》。广东党组织积极领导文化界人士,开辟和占领文化阵地,开展抗战文化活动,使山城曲江成为广东战时文化中心。
此外,在大批文化人士汇集香港后,香港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做好团结文化界人士工作,创办《华商报》、成立党的香港文化工作委员会,占领和开辟香港文化阵地。在香港党组织的推动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努力下,战时香港由“文化沙漠”变成“文化绿洲”,甚至成为全国性乃至具有国际意义的反法西斯文化基地和“中国的新文化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舍生忘死地执行统战政策”,具体组织实施秘密大营救,帮助进步文化人士虎口脱险,形成了“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关系。通过加强对进步文化人士的统战工作,抗战文化宣传深入人心,也增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组织和动员海外华侨全方位支援祖国抗战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回顾这场战争时说:“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组织港澳同胞和华侨回国参加抗战,以不同形式支援全国抗战,是广东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特殊贡献。
港澳同胞多数是广东人,与广东联系密切。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党组织的发动下,港澳同胞积极利用港澳的特殊环境和条件,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宣传;进行募捐筹款,救济受难同胞,支援抗日前线;动员各种爱国力量组成救亡工作团或回乡服务团,到广东各地参加抗战。各地华侨特别是粤籍华侨为救国救乡,纷纷成立救乡会,组成回乡服务团,先后回到广东各地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是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和会宁华侨回乡服务团。华侨回乡服务团深入广东城乡,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华南抗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一直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应援力量。据广东华侨博物馆资料显示,1937年至1945年,全球华侨捐款总数(包括认购公债)大约为24亿元法币,侨汇95亿元法币,捐献飞机79架,捐献汽车650辆以上。而事实上,除捐资捐物、购买国债、抵制日货外,不少华侨更是直接归国参加抗战,其中,仅广东籍华侨就有4万多人,而从东南亚回国服务前线的南侨机工更达3000多名。
全省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为广东抗战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舆论支持。在民族危难时刻,广东人民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挺起钢铁般的民族脊梁,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作者】尹德慈,系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责编】李育蒙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实习生】邓静惠 梁晋怿 廖睿希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7期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